×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末世之重建中华

第120章 反间之计

三天后的朝会上,一开始多尔衮便表示自己不会染指皇位,而后便装作大义凛然的推举皇太极第七子常舒为新帝,并表示愿意辅佐幼主,绝无二心。

一众满汉王公大臣除了少数知情者外都被他这一出弄了个手足无措,豪格更是没有料到,一时间难以反驳,因为常舒同为皇太极的儿子,确实有资格继承帝位。

如此一来,多尔衮的提议赫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而他的“高风亮节”也令众人感动不已,纷纷叫好。

豪格一见此情,知道不能再继续争下去了,要是再继续争下去便是大清的罪人,不识时务。反正常舒与自己乃兄弟至亲,自己也时常照顾这位小弟,便不怕新皇对付自己,便点头同意这个提议。

由此可见,豪格在权谋上比多尔衮差的很远。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直到豪格被多尔衮多方排挤无力招架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当年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见他同意,济尔哈朗早有准备,立即将穿着小型黄袍的小皇帝常舒带了出来,放在御座上,跪下三呼万岁,众人在他的带动下也纷纷跪下,等于承认了常舒的帝位。索尼展开早已准备好的即位诏书宣读起来。当时满清皇帝即位并没有汉族王朝那些繁琐的礼仪,况且目下形势所迫,因此极为简单。诏书宣读完毕,新皇的即位仪式便算是结束,满清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正式诞生。

在山呼海啸般的恭祝声中,只有豪格隐隐觉得好像不大对劲,但大势所趋,连手下都跪了下来,自己也只能硬着头皮跪拜新皇。

多尔衮见豪格中了圈套,暗中大喜,连忙向济尔哈朗使了个眼色。济尔哈朗会意,便再次建议:新皇年幼,需要重臣辅佐,睿亲王多尔衮智勇双全,于大清有大功,推举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此言一出,更是一片大哗,豪格方顿时叫了起来,众人一顿吵闹,最后索尼等老臣推举豪格同为摄政王,排在多尔衮之后,多尔衮则投桃报李,推举济尔哈朗同为叔父摄政王,三王辅政。

三王辅政时,以两王意见为最终意见。豪格一听便知道自己入了圈套,原来济尔哈朗已经投靠了多尔衮!但此时看破为时已晚,除了自己的几个亲信,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建议毕竟合乎大局,争取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甚至一直没有表态的两红旗旗主硕托也表示同意,毕竟多数人不愿意看到大清四分五裂的局面。

而豪格队伍里只有几个人怒目圆睁,愤慨异常,连鳌拜也默不作声。豪格长叹一声,一言不发,带着几个亲信手下走出大殿。多尔衮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一声冷笑。

清廷的皇位交接便在这样明争暗斗的背景下落下帷幕,年仅五岁的常舒即位为帝,众大臣商议改年号为顺治。他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大权落在三个辅政的摄政王手里,但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结为一派,将豪格排挤在外,济尔哈朗对多尔衮是言听计从。加之大部分满汉朝臣都倾向于智勇双全的多尔衮,因此满清朝野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多尔衮一个人手里。

常舒一登位,便在多尔衮操持下处理皇太极后事,大封群臣。特赐多尔衮等三摄政王上殿不趋不跪的特权。按传统八旗中正黄旗一直在皇帝名下,多尔衮等人便以皇帝的名义将豪格手里的正黄旗夺下,又找了几个借口将正蓝旗的几个忠于豪格额真和佐领革职议罪。

豪格的势力因此大大削弱,握在手里的仅有镶黄旗和正蓝旗的部分兵马,约有万余人,已不能翻起风浪。豪格一怒之下,带着家将和旗下部属到皇太极陵附近驻扎,远离沈阳,从此不再奉朝廷指令。

多尔衮大权在握后,在多铎、济尔哈朗、硕托、索尼等元老重臣的支持下下达了连番政令,改革内政,扩充兵员,积极的训练兵马。

新军的此次突击,给沈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不但人员损失较重,满清十几年来到关内搜刮的财富被劫走近半,实力大损。鉴于明朝新军的强大战斗力给满清上下造成的影响力,他还下令大力发展火器营,精简汉军骑兵,将大部分汉军改成火器步兵,发动满清贵族捐款捐物,并带头将家中的财物捐出大半,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火器,并提出半年内力争将火器营扩充到两万人以上,为以后的入关劫掠做好准备。

历史上多尔衮的确雄才大略,不在皇太极之下,只不过他的武功掩盖了政治上的光芒,他唯一不如皇太极的便是心思不够细腻,这一点也让他在以后跟明朝乃至朱浩的争斗中最终失败。

洪承畴被俘已经一个月了,始终没有投降,清廷内部忙于争权夺利,谁也没空理他,关在天牢之中的他过着安然的日子。

多尔衮平定朝政纷乱后,头等大事便是亲自到牢中探望并将其接入自己府中安排美女好生伺候。对于洪承畴,多尔衮是又爱又恨,洪承畴多年与满清为敌,因他而死的八旗勇士不计其数,可见其出众的才华。多尔衮本想洪承畴若是拒不投降便杀了算了,但经过一众汉臣的觐见,还拿出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例子相比,多尔衮最后定下决心,一定要劝得洪承畴降清。

接下来的几十天,多尔衮每天都前来相见探望,问询洪承畴的饮食起居,极尽谦恭。洪承畴被俘后本想以死明志,但没成想被人所救,便断了求死的念头,见多尔衮如此礼贤下士,心里也颇不是滋味,崇祯皇帝为什么就没这样对待自己呢?然而民族大义毕竟难以放下,面对多尔衮的甜言蜜语,洪承畴不便拒人以千里之外,便东拉西扯的跟多尔衮谈些风土民情,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

多尔衮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私底下却暗暗着急,洪承畴若是投降,自己的威望便会进一步提高,到时候自己更加稳如泰山了,便召集一些亲信死党征集意见。

这日,济尔哈朗来见,神神秘秘的道:“十四弟,我有一计,可令洪承畴降我大清,不知当讲否?”

多尔衮一听大喜,连忙道:“三哥有话只管说,小弟洗耳恭听!”

“是这样,洪承畴一日不降,是因为他心中仍有大明和崇祯皇帝,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崇祯此人虽不是什么明君,但想来对洪承畴也算不错。因此他断不会降,若是我们用计让外人得知老洪已经投降,那么崇祯信以为真之下,便不再对洪承畴抱有念想。朝廷重臣投降他国非同小可,以崇祯的性格必会杀其全家,洪承畴与大明便会势成水火!到时候老洪为我大清所用岂非水到渠成?”济尔哈朗得意的道。

“三哥高见那!小弟却没想到。”多尔衮一听大喜,没想到这平时浑浑噩噩的济尔哈朗竟有这样的头脑。

“只是如何才能让崇祯对洪承畴投降一事信以为真呢?”欢喜了片刻,多尔衮忽然皱起眉头。

济尔哈朗似乎是胸有成竹,道:“这个简单,之前先帝以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我们不妨再来一次。目下你与洪承畴的关系已经不错,就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只需你装作不经意间宣扬老洪已降,让明朝的探子得知,而后找个不起眼的机会和洪承畴一起把酒谈心却不小心被人探知就行了,剩下的事便交给埋伏在盛京的明朝探子去做了,哈哈!”

“哈哈,三哥啊,你好狡猾!”多尔衮也是哈哈大笑,心下却是起了疑心,这济尔哈朗本是个榆木脑袋,怎地今天突然开了窍,变得英明睿智起来,难道背后有高人指点?

崇祯十五年四月的一日早朝,上朝的大臣们发现今日的气氛与往日不同,高高在上的皇帝阴沉着脸不说话。

一众臣工大气也不敢喘。良久,崇祯皇帝叹了口气道:“这是辽东细作传来的密报,你们都看看。”底下太监将一份奏报交给周延儒等大臣传阅。一会功夫便传阅完毕,众人脸色无不露出吃惊的表情,这份密报提供了一个重大消息:原朝廷辽东督师洪承畴业已降清!

这份密报是崇祯亲自安排的亲信细作拼死传回来的,事实明白,证据充足,不由得他们不信。顿时,朝堂之上炸开了锅,纷纷大骂洪承畴没有气节,甘当满清胡虏的走狗云云,将洪承畴骂的狗血淋头,只有孙传庭等个别大臣不发一言,显然是有所怀疑,但在皇帝盛怒之下无人敢出面讲情。

经过一番争吵,在周延儒等人的建议下,崇祯铁青着脸下达了旨意:将洪承畴**的丑事公开,以**、汉奸的罪名将洪承畴在京家眷统统锁拿,交由刑部问罪,以儆效尤。

多尔衮的奸计终于奏效,几日后,没有丝毫分辩余地的洪承畴家眷数十口被押到菜市口当众处决。围观百姓听说洪承畴的事后恨之入骨,纷纷到刑场围观并谩骂,重现当年袁崇焕服刑之景。

消息传到沈阳,多尔衮大喜过望,连夜探望洪承畴,固做悲愤的将北京的情报告知了他。洪承畴乍一得知,不肯相信。后来陆续不断的消息传到,甚至民间小巷都在谈论此事,不由得他不信。一时间仿佛天塌下来一样,自己心中那股信仰顿时开始崩溃。满腔悲痛顿时化为怨恨和怒火,好,你崇祯对我不仁就不能不怪我不义了!

崇祯十五年五月,在沈阳郊外祭祀了家眷后,洪承畴正式宣布效忠大清。多尔衮至此终于收复其心,满清内部又多了一个治国大才。洪承畴降清后,被多尔衮封为忠顺公,参与军机,实际上进入了清廷的权力中枢。此后,洪承畴辅助多尔衮内修国政,外则北镇蒙古,并积极整顿兵马,准备入关灭明,以报家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